今天我們來談談設計中的原始圖案。 很難想象,在中國這片廣袤的神州大地之上,早在七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創造出輝煌的文化、圖案,或用于人造物的設計,或附麗于器物上的裝飾,一開始便帶有人生理念的美趣,形式紛繁而且巧于變化。 制陶工藝的產生,使得陶器成為原始社會重要的文化特征,原始社會的圖案創造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在這里主要探討一下原始社會的圖案創造中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藝術,我們把它分為兩大類: 一、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彩陶系統 仰韶文化彩陶可分為西安半坡和河南廟底溝兩種類型。半坡彩陶圖案施加在陶器的肩部或內壁,有動物紋、人物紋和幾何紋,主要以語魚紋花紋應用最多,形式也最為豐富。隨著時間的推移,半坡圖紋由早期的實形逐漸向抽象性變化,由早期的單體散點向后期的連續排列轉變。河南廟底溝彩陶圖案主要特點在于豐富了圖案的層次,對于幾何圖形,采用的方法有:分割定位、直線與曲線結合、以白計黑的雙關手法、交織的網狀線的設計等等。 馬家窯彩陶分為馬家窯型、半山型和馬廠型三種類型。馬家窯型圖案有兩大特點:一是滿;而是內彩。半山類型彩陶圖案,裝飾均在器物的口徑和腹部的上半部,常以黑色鋸齒紋鑲邊作為裝飾特點。馬廠類型彩陶圖案以蛙紋最具特色,從早期的寫實和完整形象到中期的簡化和抽象到最后的只留軀干最后演變為三角折形。 河姆渡文化陶器題材廣泛。紅山文化陶器的質料主要是泥質紅陶和粗紅陶兩種。 二、龍山文化、良渚文化黑(灰)陶系統 龍山黑陶文化不以裝飾取勝,而以造型見長。龍山黑陶文化器物造型復雜多變、種類繁多,常見的有碗、盆、罐、甕、豆、單耳杯、高柄杯等。 良渚黑陶文化成熟的制陶工藝和優良的紋飾裝飾可與龍山文化黑陶相媲美。這一時期出現得新陶器有大圈足淺腹盤、竹節形細把豆等,都是些帶有仿生意味的造型。良渚黑陶文化黑陶的表面修飾出現了素面磨光,還有鏤孔的形式。其中黑陶器上飾以紅色紋樣的“朱繪黑陶”,獨具特色。 原始圖形的創意,可以為設計師所借鑒。尤其在包裝設計可以很好地運用這些圖形進行創意設計。 |